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18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首场重大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重要文物修复成果、“一带一路”中外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成果、重要研究阐释成果三大类7项考古成果。其中,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展现了中国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跟着走”到“领着走”的切实转变,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生动展示。
展览第一单元“技术·潮流”,展示了一张世界古代重要铜矿遗址分布图。从世界范围来看,早在公元前9千纪末期,伊拉克北部的洞穴中便发现了自然铜制品。公元前6千纪,土耳其和伊拉克的遗址中出现了迄今所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金属制品。公元前3500年和公元前3000年左右,伊拉克地区相继出现含砷青铜器和含锡青铜器。随着冶炼技术和锻造、铸造等制作技术发展,公元前2000年左右,欧亚大陆开始进入繁荣的青铜时代。
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强调,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劝和促谈,坚定不移,一以贯之。为此,中国和巴西最近联名发表了关于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强调遵守局势降温三原则,即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同时呼吁各方坚持对话谈判、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反对使用核武器、反对攻击核电站、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
“……滇王离难西南夷……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司马迁曾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了一个在滇池之畔的地方政权——古滇国。但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缺失,这个神秘的王国是否存在一直被外界质疑。
近年来,《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四部医典》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中医药逐渐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活动现场,中医文化出海传播计划正式启动。这一计划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等多种方式,将中医药文化推向世界,让中医药的智慧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为进一步探索薄差油层有效动用方式,提高储层动用程度及单井产量,今年年初,技术人员再次提出尝试采用精控压裂技术,建立起薄差油层有效注采,从而实现有效驱替。技术人员在杏八区西块实施20余口精控压裂,压裂后连通临井均不同程度受效,效果显著,砂岩动用厚度提高7.47%,其中薄差层动用厚度提高10.23%。
捷克驻港澳总领事克拉拉·尤尔乔娃(Klára Jurčová)则对香港的营商环境与合作氛围赞不绝口。“香港是促进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理想平台。”她分享说,每次在香港策划活动,总能感受到香港市民的热情,“大家亲切友善、乐于合作,让每个创意都能落地生根,取得超乎预期的效果。”(完)
“电影《好男好女》中有一段就是讲这个故事。”萧开平看着父母的照片对记者说,1940年8月,萧道应夫妇从基隆乘船前往上海,再辗转经香港,与钟浩东、蒋碧玉等人汇合,最终抵达广东。但由于无法出示身份证明,几人被误认为日本间谍遭扣押,险些丧命。几经周折后,抗日志士丘逢甲之子丘念台多方奔走,才使他们最终获释。
汪抑凡是土生土长的嘉兴人。在其记忆中,“红船”的意象一直伴随他成长。“第一次见到‘红船’是小学时的一次春游。后来,随着对‘红船’的了解越来越多,心中的使命感也愈发强烈。”汪抑凡说。
据悉,“路易号”的设计灵感源自19世纪品牌为越洋旅程打造硬箱的历史。“路易号”泊驻沪上,串联起历史港口与当代空间,凸显上海作为“东方门户”的港口文化。早在隋唐时期,作为主要船运河道的吴淞江和华亭港、青龙港等贸易港口勾勒出上海最早的港口图景。1843年开埠后,上海迅速崛起为中国最早的国际航运贸易中心之一。据介绍,这座船形建筑呼应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也表明其乐于拥抱上海这座充满创新气质的国际大都市。
此次交流计划由湖北省海外联谊会、湖北省青年联合会、湖北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湖北省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武汉经济贸易办事处共同主办。
侯孝海刚刚进入啤酒行业时,整个行业营销重点集中在清爽、酷爽、原麦、麦香等角度。而侯孝海则是跳出针对酒体本身的传统营销方式,转向品牌故事营销,从赋予产品“突破、勇于挑战”等精神内核的角度出发,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不仅如此,公司在设备研发阶段就注重能源效率与资源节约。例如,通过改进定影技术和墨粉,成功实现“低温定影”——即在更低的能耗下完成图像固化,显著降低设备用电量;此外,通过“打印管理服务”帮助企业优化文印设备、降低打印量,推动办公场景的无纸化与智能化。
相关专家分析,在科技农业的驱动下,智能灌溉、环境调控设备、保鲜生产线、先进加工设备、冷链物流系统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稳定的电力供应。随着农业算力不断增强,田间传感器数据实时分析、AI病虫害诊断、无人机智能作业调度等场景,将推动电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完)